热点关注
随机推荐
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发展规划
来源: 作者:本站
一、发展现状
(一)基本情况
1.经济地位突出,粮饲经兼用。玉米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,常年播种面积、产量分别占粮食的22%和25%,粮、饲、经多用,在粮食、饲料、化工、医药、轻工和经贸等行业,都是重要的产品和原料。近几年,我国玉米出口量占谷物出口量的65%以上。
2.时空分布广泛,主产区相对集中。我国31个省(市、区)都有玉米种植,从东北平原起,经黄淮海平原,至西南地区形成一条“中国玉米带”。具体可分为北方春玉米区、黄淮海夏玉米区、西南山地玉米区、西北灌溉玉米区、南方丘陵玉米区、青藏高原玉米区等六大产区。主产区为“中国玉米带”北段的北方春玉米区和中段的黄淮海夏玉米区,玉米面积占全国的70%左右。
北方春玉米区:包括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和河北北部,生产条件最为优越,土壤肥沃,光、热、水资源与生育期同步,可与美国玉米带相媲美。2001年玉米面积12504万亩,占全国的34.2%;产量3934万吨,占全国的35%,面积和产量都居全国首位。
黄淮海夏玉米区:包括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6个省市,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较好。2001年玉米面积11726万亩,占全国的32.3%;产量3780万吨,占全国的34.8%。
3.单产不断提高,总产持续增加。2001年全国玉米面积3.64亿亩,比1979年增加6200万亩,年均增长0.9%;亩产313公斤,比1979年提高114公斤,年均增长2.1%,但单产年际间波动大;总产量11409万吨,比1979年增加5405万吨,年均增长3.0%。
4.玉米区域产销形式多样化。从玉米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分布看,可分为:“自给有余”型,主要是东北平原区,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%,消费量仅占全国的15%,玉米大量剩余,外调量占全国的3/4,形成国内“北粮南运”和“北出”的流通格局。“自给自足””型,主要是黄淮海平原,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%,消费量占全国的30%,产需基本平衡。“自给不足”型,主要是长江流域以南及其它地区,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0%,消费量占全国的55%,产需缺口大,需要“北粮南运”和进口玉米,形成“南进”。
5.消费刚性增长,结构不断变化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,我国玉米消费呈明显的刚性增长趋势,消费结构逐渐由过去的口粮消费为主向饲料、工业加工为主的多方向、多领域、多层次消费转变。2001年国内玉米消费总量11590万吨,比1992年增加2807万吨,年均增长3.3%。饲用、工业加工用、食用和其它玉米消费量的比例由1992年的65:8:24:3变为2001年的72:11:15:2,饲用、加工用玉米所占的比重提高了7个和3个百分点,食用、其它用玉米比重下降了9个和1个百分点。
12 3 4 5 6 7 8 下一页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管理办法(试行)
下一篇: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管理办法(试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