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市政策尚未出台,最好先等待观望
综合分析,东北地区新粮即将批量入市,在各区域供需、购销、运输等状况不同的情况下,东北四省一区新玉米上市后的走势可能略有差异,但在季节性供应压力、购销企业入市态度谨慎、农民对新粮价格期望值较高、国家出台托市性政策等共同影响下,大的趋势将较为类似。从目前东北市场状况来看,多数采购主体收购报价高于去年同期,可谓‘高开’,但随着新玉米上市量的放大,预期价格稳步走低。
供需阶段偏空价格高开低走
进入10月份,我国玉米收割进度不断加快,截至目前,东北玉米收获完成90%以上,脱粒上市数量虽然不大,但与国庆节前相比却已明显增多,该区域部分深加工企业开始陆续入市收购,在农户种植成本提高的情况下,其开秤价格高于去年同期,但低于市场人士预期。东北粮商、粮库等购销企业的收购工作尚未展开,一方面由于新粮未批量上市,另一方面因忙于采购大豆,还有一点相对较为重要的原因是在季节性供应压力等因素影响下,现货市场趋势并不稳定,压货风险较大,因此观望、等待是最好的避险方法。对于东北地区玉米走势的判断,认为价格“高开低走”的看法趋同,尤其在全国玉米丰产、养殖及工业需求增长缓慢等供需阶段性偏空的情况下,东北新粮批量上市后,趋势将踏入熊途。
多方因素影响农民期望较高
从2007年以来新粮的收购情况来看,农民的售粮心态和售粮方式已经有所改变,至今年农民售粮心态、方式已彻底改变。据中国大豆网最新了解,尽管今年新玉米开秤价普遍高于去年,但现在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等省已收割完毕的农民开始搭起玉米栈子降水,做好长期储存的准备。东北地区往年此时只要收购主体入市收购,农民就积极准备售粮,可今年到目前为止部分收购主体已经陆续入市,但玉米收购工作却迟迟难以展开,这也是继去年以来的又一次收购主体不愿意看到的现象,可见农民对今年玉米价格期望值较高。以辽宁阜新为例,当地粮商早在10月上旬便报出1300元/吨、水分含量25%的较高价格进行收购,但在长达10天的时间里,收购总量却不足百吨,多数日子里“颗粒无收”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:首先,去年生产资料价格全面大幅上扬,种植成本明显提高;其次,去年和前年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均出现反季节性上涨,农民担忧今年销售时间提前,卖不上好价而后悔;再次,辽宁省花生价格上涨,农户卖掉后用于生活支出,因此不急于销售玉米。而其他两省的大豆价格自上市之初便大幅下挫,因此将希望寄托于玉米。
12 3 下一页